返回 穿越后一直在种田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74章 南陵盛世起农桑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63小说]https://m.163xiaoshuo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
    nbsp他忽然想起春日里籍田的景象:官员们手忙脚乱地翻田,李修远磨破的手心,赵烈插错的秧苗,王砚记录时沾了泥的指尖……

    nbsp正是那段沾着泥土的日子,让这些往日里只知朝堂规矩的官员,真正懂了百姓的苦与盼,也懂了“治国先治农”的道理。

    nbsp“准奏!”萧承煦的声音在殿中回荡,“就按陆大人拟的新政办:李大人牵头改税制,务必让百姓都知新政好处;赵大人协调边军与地方,负责修渠修路;王大人监管建仓与粮储;杨大人与陆大人总领全局,有任何问题,随时奏报!”

    nbsp新政推行得比预想中顺利。

    nbsp改税制时,李修远带着小吏们走村串户,手里拿着算筹,蹲在田埂上跟百姓算账:“你家今年收了十石粮,按十分之一缴税,只缴一石,剩下的九石,够吃、够留种,还能卖两石换些布帛,比往年是不是好太多?”

    nbsp百姓们算明白账,纷纷点头,缴税时再也没了往日的抵触,有的还主动多缴些,说“给国库多存些,灾年也安心”。

    nbsp修水渠时,赵烈带着边军将士和百姓一起挖渠。将士们力气大,负责挖深渠;百姓们懂水性,负责测水流。

    nbsp杨明汐和陆锦棠则带着农吏,沿着渠线巡查,教百姓用竹管测水位,用石头砌渠壁,避免漏水。

    nbsp有个村落的老人,见将士们日夜赶工,特意煮了粥送到渠边,说“这渠是咱们的救命渠,得好好修”。

    nbsp修官道、建粮仓时,王砚天天泡在工地上,手里拿着尺子,量官道的宽度,查粮仓的木料。有个粮商想捐劣质木料,被王砚当场识破,他拿着账本说:“粮仓是存百姓口粮的,用劣质木料,若塌了,你赔得起百姓的粮吗?”

    nbsp粮商红了脸,连忙换了好木料。

    nbsp不过半年,南陵国就变了模样。

    nbsp各州的水渠通了,春日灌溉时,再也没了百姓抢水的争执;官道修通了,商队往来更勤,百姓的粮食能卖到更远的地方;常平仓和义仓满了,秋收后百姓再也不怕灾年,纷纷扩种田地。

    nbsp这年冬天,萧承煦带着官员们去籍田巡查。

    nbsp往日里冬日荒芜的籍田,如今盖了几间暖棚,里面育着明年的秧苗;田埂边的水渠结了薄冰,却能看到渠水在冰下流动;不远处的官道上,商队的马车络绎不绝,车上装着粮食和布帛;村口的常平仓前,百姓们正排队领过冬的救济粮,脸上满是笑意。

    nbsp李修远看着暖棚里的秧苗,笑着说:“陛下,明年这籍田,定能再增产!百姓们说,要跟咱们比一比,看谁种的稻子好。”

    nbsp赵烈拍着官道的石板,大声道:“陛下,这官道修通了,从京城到西北,只需十日,比往日快了半月!下次再遇战事,粮草准能及时到!”

    nbsp王砚翻开粮仓的账本,笑着说:“陛下,各州的常平仓都满了,义仓也收了不少捐粮,今年冬天,再没百姓逃荒了。”

    喜欢。

第174章 南陵盛世起农桑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