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89章 田野解难题:金线下的智慧与山海间的共情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63小说]https://m.163xiaoshuo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nbsp:田野解难题:金线下的智慧与山海间的共情
nbsp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奥莫部落,清晨的雾霭还没漫过茅草屋顶,李阳就跟着部落长老卡鲁穿过成片的金合欢树。脚下的红土地沾着露水,踩上去软乎乎的,远处传来牛羊的叫声,混着部落妇女们洗衣的歌谣,像一首自然的晨曲。
nbsp“前面就是我们的田地。”卡鲁长老停下脚步,指着不远处一片干裂的土地,语气里满是无奈,“每年旱季一到,河水退下去,地里就浇不上水,种的玉米和豆子一半都活不了。”
nbsp李阳蹲下身,手指捻起一把红土。土块在指尖轻轻一捻就碎了,没有一点湿气。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奥莫河,河水在旱季缩成了一条细流,离田地足有两里地远。“长老,之前试过挖水渠吗?”
nbsp“挖过!”旁边的年轻部落男子阿吉接过话,黝黑的脸上带着几分挫败,“去年雨季的时候挖了条小渠,可旱季一到,渠里的水很快就干了,而且土太松,渠壁还总塌。”
nbsp李阳顺着阿吉指的方向看去,果然看到田边有一段废弃的土渠,渠壁上满是坍塌的痕迹,渠底还积着一层干硬的泥块。他站起身,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和指南针,一边在本子上画草图,一边问:“部落里有竹子或者棕榈叶吗?还有能编筐的藤条?”
nbsp卡鲁长老愣了愣,随即点头:“有!后山有一片竹林,棕榈叶和藤条也多的是,你要这些做什么?”
nbsp“用来修水渠。”李阳把画好的草图递过去,上面画着一条用竹子和棕榈叶加固的水渠,渠底还铺着一层混合了草木灰的黏土,“用竹子做渠壁的支架,棕榈叶铺在里面防水,再用草木灰和黏土混合夯实渠底,这样既能防止坍塌,又能减少水分蒸发。”
nbsp卡鲁长老和部落村民围过来看草图,虽然看不懂上面的文字,却能从图画里明白李阳的意思。阿吉指着草图上的支架,兴奋地说:“这样一来,渠壁就不会塌了!而且棕榈叶我们多的是,不用花一分钱!”
nbsp“不仅不用花钱,还能让部落的人都参与进来。”李阳笑着补充,“挖渠、砍竹子、编棕榈叶,每个人都能出份力,水渠修好了,大家种的庄稼都能受益。”
nbsp卡鲁长老紧紧握住李阳的手,黝黑的脸上满是激动:“小伙子,谢谢你!要是真能把水引到田里,你就是我们部落的恩人!”
nbsp当天下午,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行动起来。男人们拿着锄头去挖渠,女人们背着竹筐去后山砍竹子、摘棕榈叶,孩子们也跟着帮忙捡拾藤条。李阳和阿吉一起,教大家如何把竹子切成均匀的竹片,如何用藤条将竹片固定成渠壁支架,如何将棕榈叶层层铺在支架里,再用草木灰和黏土混合夯实。
nbsp苏瑶和李渊得知消息后,也带着李悦赶了过来。苏瑶从电站调来了几卷防水布,帮着村民们铺在渠底,增加防水效果;李渊则跟着男人们一起挖渠,还教他们如何根据地形调整水渠的坡度,让水流得更顺畅;李悦则拿着画板,在田埂上画下村民们劳作的场景,时不时还会跑过去,帮女人们递递藤条、擦擦汗。
nbsp“妈妈,你看阿吉嫂子编棕榈叶编得多好!”李悦拉着苏瑶的手,指着不远处正在忙碌的阿吉妻子,“她还教我编小篮子呢,说等编好了,给我装刚摘的芒果。”
nbsp苏瑶笑着摸了摸李悦的头,目光望向田里忙碌的人群——中国的技术人员和非洲的部落村民,黄皮肤和黑皮肤的手紧紧握在一起,共同为了一片田地的丰收而努力。她突然觉得,这就是“金线”最动人的样子:不是冰冷的项目数据,不是宏大的合作协议,而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互助与共情。
nbsp傍晚时分,水渠的主体工程终于完成了。李阳和阿吉一起,带着几个年轻村民去奥莫河引水。当清澈的河水顺着水渠缓缓流进田地,滋润着干裂的红土时,部落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。孩子们围着水渠跑着、跳着,大人们则激动地互相拥抱,卡鲁长老更是热泪盈眶,对着李阳深深鞠了一躬:“谢谢你,中国朋友!你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水,还有希望!”
nbsp李阳连忙扶起卡鲁长老,心里满是触动。他想起自己刚到非洲时,还担心语言不通、文化差异大,做不好农业帮扶工作。可现在他才明白,只要真心为当地人民着想,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,就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友谊。
nbsp当天晚上,部落里举办了盛大的篝火晚会。村民们杀了羊,煮了玉米粥,还跳起了传统的部落舞蹈。李悦跟着部落的小朋友们一起,围着篝火又唱又跳,脸上沾着锅灰也不在意;李阳则和阿吉坐在一旁,喝着当地的米酒,聊着未来的种植计划——阿吉说,等水渠的水稳定了,想跟着李阳种中国的优质大豆和蔬菜,卖到中国的超市去;李阳则答应阿吉,等过几天,就带他去阿达玛光伏电站的试验田,学习科学的种植技术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李渊和苏瑶坐在篝火旁,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,相视一笑。苏瑶轻声说:“没想到阳阳能这么快融入这里,还能想出这么接地气的办法解决灌溉问题。”
nbsp“这孩子,随你,脑子活,还能吃苦。”李渊握住苏瑶的手,目光望向远处的星空,“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非洲时,也是在这样的篝火旁,跟当地村民一起吃饭、聊天。那时候我们就说,要让更多的中国技术、中国经验,真正扎根在非洲的土地上。现在看来,我们做到了,而且孩子们会做得更好。”
nbsp苏瑶点点头,眼眶有些湿润。她想起自己刚做商务谈判时,因为不了解当地的习俗,好几次谈判都陷入僵局。后来还是李渊教她,要先走进当地人民的生活,了解他们的需求,才能找到合作的突破口。如今,他们
第1689章 田野解难题:金线下的智慧与山海间的共情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