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兵王归回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699章 麦浪承使命 家国情致远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63小说]https://m.163xiaoshuo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sp;   nbsp下午,采收继续进行。李阳跟着采收机记录数据,李悦则拿着相机,拍下农户们丰收的笑脸,苏瑶和哈米德博士一起,给当地的农业学校学生讲解“中埃1号”的种植技术,李渊则在田埂上,跟马哈茂德一起规划明年的种植计划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“明年我想把家里的五亩地都种上‘中埃1号,再跟阿卜杜一起,成立一个‘农户合作社,把种植技术教给更多人。”马哈茂德的眼中满是憧憬,“就像你们中国说的‘众人拾柴火焰高,我们一起努力,肯定能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。”

    nbsp李渊拍了拍马哈茂德的肩,心中满是欣慰。他知道,马哈茂德的想法,不是个例——现在,越来越多的埃及农户,开始主动学习种植技术,甚至有人主动申请加入园区的“青年技术组”,想把“中埃1号”的技术带回家乡。

    nbsp夕阳西下时,一天的采收终于结束。看着装满小麦的卡车缓缓驶离,农户们围着李渊和苏瑶,不停地说着“感谢”,有的还拿出家里的鸡蛋、水果,硬要塞给他们。

    nbsp“这不是我们一个人的功劳。”李渊握着马哈茂德的手,真诚地说,“是中埃两国政府的支持,是双方团队的努力,更是你们这些农户的信任,才让‘中埃1号有了今天的成功。这份功劳,属于我们所有人。”

    nbsp哈米德博士举起相机,对着所有人按下快门——夕阳下,黄皮肤和黑皮肤的人站在一起,身后是金色的麦浪,脸上是同样的笑容。这张照片,后来被挂在了埃及农业部的大厅里,旁边写着“中埃友谊,硕果累累”。

    nbsp回到园区时,夜色已经降临。李阳和李悦趴在桌子上,整理今天拍的照片和记录的数据,苏瑶在厨房煮着面条,李渊则坐在窗边,看着远处的尼罗河,手里拿着母亲做的布鞋。

    nbsp“在想什么?”苏瑶端着一碗面条走过来,放在李渊面前。

    nbsp“在想我们刚到埃及的时候。”李渊的声音带着几分感慨,“那时候,这里还是一片沙漠,我们连喝水都成问题,现在,不仅种出了十万亩小麦,还赢得了埃及人民的信任,甚至要把技术推广到尼日利亚。有时候我都觉得,像在做梦。”

    nbsp苏瑶坐在他身边,轻轻靠在他肩上:“这不是梦,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。从部队到农业,从中国到埃及,我们从来没有忘记初心——不管穿什么衣服、做什么工作,都要做对国家、对人民有意义的事。”

    nbsp李阳和李悦整理完东西,走过来坐在父母身边。李阳拿出平板电脑,打开一张照片——那是今天采收时,他和阿卜杜一起,在麦田里种下的一株新的小麦苗,旁边立着一块小木牌,上面用中文和阿拉伯语写着“中埃友谊,薪火相传”。

    nbsp“爸,妈,这是我和阿卜杜一起种的‘希望苗。”李阳的声音带着少年特有的坚定,“我们约定,等明年小麦丰收的时候,我们还要在这里,种更多的苗,让中埃友谊的种子,在非洲大陆上越长越多。”

    nbsp李悦也拿出一幅画,画上是一片金色的麦田,麦田里站着一家四口,旁边是埃及的农户和小朋友,远处是尼罗河和金字塔,天空中飘着中国结和埃及莲花。“这是我画的‘我们的家,”李悦轻声说,“中国是我们的小家,埃及是我们的大家,中埃友谊,就是我们共同的家。”

    nbsp李渊看着儿女的画和照片,又看了看身边的苏瑶,心中满是幸福。他知道,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——不仅种出了满田的小麦,还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“责任”与“友谊”的种子,在埃及人民心中种下了“信任”与“希望”的种子。

    nbsp夜色渐深,尼罗河的风带着温柔的凉意,吹进窗户。李阳和李悦已经睡熟,嘴角还带着笑容,苏瑶靠在李渊身边,手里拿着那份尼日利亚的邀请函,眼中满是期待。李渊握着妻子的手,看着窗外的星空,心中默默许下心愿——明年,他们要带着“中埃2号”的种子,带着儿女的期待,带着中埃友谊的希望,在尼日利亚的土地上,种下新的麦田,收获新的情谊。

    nbsp他知道,这条路还很长,还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,但只要他们一家人在一起,只要他们坚守初心,就没有跨不过的山、没有渡不过的河。就像“中埃1号”的小麦,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沙、多旱的天气,都能扎根土地、茁壮成长,结出满田的硕果。

    nbsp而这份“硕果”,不仅是金黄的小麦,更是跨越山海的情谊,是代代相传的使命,是他和苏瑶用半生坚守的“家国情怀”——用一颗种子,暖一片土地;用一个家庭,连两国人心;用一份初心,致更远未来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1699章 麦浪承使命 家国情致远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