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兵王归回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699章 麦浪承使命 家国情致远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63小说]https://m.163xiaoshuo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:nbsp麦浪承使命nbsp家国情致远

    nbsp埃及开罗的清晨,第一缕阳光刚越过尼罗河,就给“中埃农业合作产业园”的小麦田镀上了一层金辉。李渊站在采收指挥台前,手里攥着一份皱巴巴的笔记本——这是五年前他刚到埃及时用的,扉页上“扎根非洲,不负初心”八个字,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,却依旧清晰地刻在他心里。

    nbsp“爸,采收机都调试好了,农户们也都到齐了,就等您一声令下!”李阳跑过来,额角沾着汗,手里的平板电脑上显示着各片区的采收进度表。这半个月,他跟着园区的技术员跑遍了十万亩麦田,晒得跟当地农户一样黝黑,眼神却比来时更亮——他终于明白,爸妈口中的“使命”,不是写在报告里的空话,是长在麦田里、暖在农户笑脸上的实在。

    nbsp李渊拍了拍儿子的肩,目光扫过田埂上的人群:苏瑶正帮阿米娜妈妈整理头巾,李悦蹲在地上,给马哈茂德家的小孙子系中国结,哈米德博士拿着相机,对着满田的麦浪不停拍照。风一吹,金黄的麦穗轻轻摇曳,像一片涌动的金色海洋,也像无数双期待的眼睛,看着这场跨越五年的丰收。

    nbsp“开始吧。”李渊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沉甸甸的力量。随着他的话音落下,三台红色的采收机缓缓启动,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,金黄的小麦被卷入机身,又从出料口倾泻而下,装满心形的麻袋里。农户们围着采收机,有的帮忙递麻袋,有的跟着计数,嘴里说着阿拉伯语的“感谢”,偶尔夹杂着几句生硬的中文“中国好”。

    nbsp“阳阳,你看那个老爷爷。”李悦拉了拉哥哥的衣角,指着田埂上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,“他昨天跟我说,去年种了‘中埃1号,不仅给儿子娶了媳妇,还盖了新瓦房,今天特意穿了新衣服来收麦。”

    nbsp李阳顺着妹妹指的方向看去,老人正捧着一把小麦,凑到阳光下仔细看,嘴角的笑容像麦浪一样舒展。他忽然想起刚到埃及时,看到的那些在沙漠边缘挣扎的农户——他们守着贫瘠的土地,一年忙到头也填不饱肚子,而现在,这片曾经的“不毛之地”,却成了他们的“希望田野”。

    nbsp“这就是爸妈来这里的原因。”李阳轻声说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小麦标本——这是他第一天来就收藏的,现在已经成了他最珍贵的东西,“用一粒种子,改变一片土地,帮一群人过上好日子。”

    nbsp苏瑶走过来,听到兄妹俩的对话,眼中泛起温柔的光:“你们还记得小时候,爸爸总跟你们说‘当兵要保家卫国吗?现在他脱下军装,拿起农具,是换了一种方式‘守护——守护更多人的饭碗,守护两国人的情谊。”她从包里拿出一个布包,打开是两双布鞋,“这是我来埃及前,你奶奶做的,说让我们穿着它,在非洲的土地上走得稳、走得远。今天采收,我特意带来了。”

    nbsp李渊接过布鞋,指尖触到鞋底细密的针脚,眼眶有些发热。他想起当年转业时,母亲握着他的手说:“不管你去做什么,只要对得起良心、对得起国家,妈就支持你。”现在,他终于可以告慰母亲——他不仅对得起良心,更对得起那些期待的眼神。

    nbsp中午时分,采收进度已经完成了三成。食堂里摆起了长桌,阿米娜妈妈带来了刚烤好的馕,马哈茂德杀了家里的鸡,做了埃及传统的烤鸡饭,苏瑶则煮了中国的绿豆汤,李悦和阿卜杜一起,把中国的糖果分给在场的孩子。

    nbsp“李,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!”哈米德博士拿着一份文件,快步走到李渊身边,声音里满是激动,“尼日利亚的考察团昨天给我发了邮件,他们决定引进‘中埃2号玉米,还邀请你们下个月去尼日利亚,指导当地农户种植!”

    nbsp李渊接过文件,看到尼日利亚农业部的公章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这五年,从“中埃1号”小麦到“中埃2号”玉米,从埃及到尼日利亚,从最初的不被信任到现在的主动邀请,他们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,却也每一步都走得坚定。

    nbsp“这不仅是‘中埃1号的成功,更是‘中埃模式的成功。”苏瑶笑着说,“我们不仅要带种子过去,还要带技术、带人才,让更多非洲国家的农民,都能种出高产的粮食,都能过上好日子。”

    nbsp李阳听到这话,眼睛立刻亮了:“爸,妈,我也想去尼日利亚!我可以帮你们记录数据,还可以跟当地的年轻人交流,教他们用平板电脑做种植记录!”

    nbsp“我也要去!”李悦举起手,“我可以教当地的小朋友做中国结,还可以跟他们一起画‘中埃友谊画,就像阿米娜妹妹一样!”

    nbsp李渊看着儿女期待的眼神,又看了看身边的苏瑶,笑着点头:“好,我们一家人一起去!让你们也看看,你们的爸妈,在做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。”

&nb

第1699章 麦浪承使命 家国情致远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